现代汽车印度公司近日宣布,在2030财年前投入4500亿卢比(约387亿元人民币),力图将印度打造成其全球第二大市场,这项投资计划包括推出26款新产品,重点关注电动汽车和豪华汽车,际诺斯认为这是现代汽车对印度市场潜力的认可,更揭示了汽车产业技术变革的核心趋势——汽车的“电子含量”正成为决定未来竞争力的关键。
在传统燃油车时代,汽车的价值主要由发动机、变速箱和底盘三大件决定。但随着电动化与智能化浪潮的到来,这一格局正被彻底颠覆。
根据行业分析,最新款汽车平均使用约3000个芯片,这一数字在电动汽车和自动驾驶汽车上更是呈现快速增长态势。
现代汽车此次重金押注电动汽车和豪华车领域,正是看到了这两类车型在“电子含量”上的倍增效应。
电动汽车的电子成本占比可达整车成本的30%-50%,远高于传统燃油车的15%-20%。而豪华车则因搭载更多智能座舱、高级驾驶辅助系统,对电子元件的数量和质量均有更高要求。
传感器作为车辆感知环境的基础,在电动化和智能化趋势下迎来量价齐升。
从基本的温度、压力传感器,到高级驾驶辅助系统中的雷达、激光雷达和摄像头,传感器数量在现代汽车中呈指数级增长。
特别是随着自动驾驶级别的提升,车载传感器数量增加且种类日趋多样化。
这一变化不仅带动了传感器市场的繁荣,更对传感器的精度、可靠性和耐久性提出了更高要求。在豪华车领域,乘客监测、手势识别等新型传感器的加入,进一步推高了整车的“电子含量”。
电动汽车和豪华车的电子电气架构正从分布式向集中式演进,域控制器的出现不仅减少了ECU数量,更大幅提升了数据处理能力。
现代汽车集团正向先进的软件定义汽车制造商转型,这一转变使得车辆的核心控制器的战略地位日益凸显。
在软件定义汽车时代,控制器的性能直接决定了车辆的升级潜力和功能扩展能力。现代汽车此次投资26款新产品,若无先进的控制器架构支撑,将难以实现规模化经济效益。
在三大核心元件中,功率半导体的变化最为显著。传统燃油车仅有少量功率半导体,主要用于电机控制和电源管理。
而电动汽车中,功率半导体直接决定着车辆的能效和性能,尤其是关系到续航里程这一核心指标。
现代摩比斯已与瑞典研究院达成合作,共同开发碳化硅功率半导体-2,这一技术动向表明现代汽车集团正积极布局下一代功率半导体技术。
碳化硅器件可使电动汽车续航里程提升5-10%,充电速度提高一倍,在豪华电动车市场尤其受到青睐。
现代汽车的投资计划,将对汽车电子制造产业链产生显著的拉动效应。
根据Yole Group发布的《2025全球汽车半导体市场“换档提速”背后的新格局》白皮书,汽车半导体市场正在经历一场 “结构性再分配” 。
电动化、智能化和数字化确确实实在重塑供应链层级、技术路径和企业竞争力的现实力量。
芯片产业首当其冲受益。现代摩比斯已宣布将大规模生产用于电气化、车载照明及其他汽车零部件的多样化车载芯片。
该公司半导体业务部门雇佣了约300名研究人员,并计划在美国硅谷设立专门的海外半导体研究中心,显示出对芯片研发的坚定决心。
制造环节也面临新的挑战与机遇。随着汽车电子含量提升,电子制造工艺必须适应汽车行业对可靠性和一致性的严苛要求。
一家电子制造方案提供商指出:“汽车电子不同于消费电子,它对工艺精度和品质稳定性的要求几乎严苛一个数量级。这意味着制造商必须在SMT工艺、自动化测试和全过程质量追溯方面投入更多。”
汽车电子含量的提升正引发供应链权力的重组。Yole白皮书指出,汽车供应链正从过去的Tier-1主导,向 “芯片—OEM直连”模式过渡,软件与算力成为新主导权核心。
这一转变在电动汽车和豪华车领域尤为明显。
为应对这一变革,现代汽车集团采取了双轨策略。一方面,通过现代摩比斯加强核心芯片的自主研发能力;另一方面,扩大与海外科技企业在研发领域的合作,构建更先进的车载芯片生态系统。
在这种背景下,中国汽车电子供应链也迎来机遇。
根据Yole报告,中国企业在芯片领域的进步是显性的——LiDAR、MCU、SoC的国产替代正在落地。
华为MDC、地平线芯片已实现装车突破,展示了中国企业在汽车电子领域的进展。
随着汽车电子含量的持续提升,行业竞争正从硬件性能转向软件生态和系统整合能力。
现代摩比斯半导体事业部高级副总裁Park Chul-hong表示:“我们将扩大与海外科技企业在研发领域的合作,构建更先进的车载芯片生态系统。”
未来的汽车竞争,已不再是单纯的动力性能或豪华配置竞争,而是整个电子架构和软件生态的竞争。
现代汽车此次的4500亿卢比投资,表面上是针对印度市场,实质上是在为全球汽车产业的“电子含量”竞赛储备弹药。
电子元件的数量与价值已成为衡量汽车产品力的新标尺。现代汽车集团旗下现代摩比斯已在美国硅谷设立专门的海外半导体研究中心,并扩大与海外科技企业在研发领域的合作,以构建更先进的车载芯片生态系统。
对于汽车电子产业链企业而言,能否跟上这次技术变革的步伐,将决定其在未来十年全球汽车市场中的地位。
留言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