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伟达与英特尔的历史性合作正在重塑全球半导体产业格局,而在两家公司宣布将共同开发结合x86架构与GPU的“革命性”芯片之后,台积电的代工主导地位不仅未被削弱反而得到进一步强化,这一合作模式预示着电子制造业将面临新一轮发展机遇与挑战,作为电子制造企业,深入理解这一变革中的产业链关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关键。
2025年9月18日,英伟达CEO黄仁勋与英特尔CEO陈立武共同宣布达成战略合作。这一合作的核心内容是英伟达将向英特尔投资50亿美元,双方共同开发多世代x86 CPU产品,应用于数据中心和PC市场。
黄仁勋在发布会上特别指出,合作将聚焦于为数据中心打造可接入英伟达人工智能生态系统的定制CPU,并同步推进个人计算领域的创新。
这一合作模式创造了一种新的行业范式:英特尔提供x86架构,英伟达贡献GPU技术,而台积电则负责代工制造2。这种分工凸显了半导体产业高度专业化的趋势,即使是曾经的IDM巨头英特尔,也在部分领域与专业代工厂深度合作。
两位CEO在发布会上多次强调台积电的重要性,黄仁勋更是直接称赞“台积电是世界级的晶圆厂,其制程技术、执行节奏、产能规模与基础设施实在令人赞叹”。这一表态无疑给电子制造业传递了一个明确信号:台积电在可预见的未来仍将是先进制程的首选。
半导体产业格局的变化正推动电子制造业向AI驱动型模式转型。从云端到终端,AI应用正在催生一系列新的制造需求。
端侧AI的爆发为电子制造业带来全新机遇。2025年8月,国务院发布《人工智能+行动意见纲要》,提出到2027年率先实现人工智能与六大重点领域的广泛深度融合,新一代智能终端普及率将超过70%。
这一政策导向明确推动了端侧AI芯片的需求增长。
在技术层面,终端设备对算力的需求持续攀升。高通骁龙8 Gen 3的AI算力达到45 TOPS,联发科天玑9300的AI性能提升至50 TOPS,苹果A17 Pro的神经网络引擎性能也提升了2倍。这些硬件升级为端侧AI应用提供了算力基础,也对电子制造工艺提出了更高要求。
AI硬件的多样化同样值得关注。从Humane公司的AI Pin到Rabbit R1,再到Rewind Pendant,各类AI原生设备不再依赖传统的APP生态,而是通过自然语言与用户交互。这种变革意味着电子制造企业需要适应更多元化的产品形态和更短的迭代周期。
随着半导体工艺逐渐逼近物理极限,先进封装技术正成为提升芯片性能的关键路径。台积电已计划在美国建立专门的CoWoS先进封装工厂,构建全美独立供应链。
这一动向对电子制造业的影响深远。
先进封装技术的进步使得芯片集成度不断提高,台积电的SoIC(系统整合芯片)技术将成为下一代GPU和AI芯片的核心封装方案。对于电子制造企业而言,这意味着需要适应集成度更高、结构更复杂的产品设计。
材料领域的创新同样带来新的制造需求。为提升智能终端的续航能力,硅碳负极和钢壳新结构的渗透率正快速提升1。相关电芯和pack企业迎来产品ASP提升的窗口,这也是电子制造企业可以向高附加值环节延伸的方向。
在显示技术领域,AMOLED中尺寸化与Tandem OLED的应用走向成熟,为上游材料与设备带来新的成长驱动1。双潜望式摄像头与国产大底CIS的普及,则为光学赛道带来了新一轮创新机遇。
地缘政治因素正持续推动全球半导体供应链重构。台积电美国亚利桑那州厂的建设进度备受关注,业界传出美系客户对先进制程的需求已延伸到埃米级A16制程。
台积电已宣布亚利桑那州第三座晶圆厂动工,该厂将采用2纳米和A16制程技术。这一布局响应了美系客户对“异地备援”的迫切需求,也为电子制造企业提供了供应链多元化的选择。
联发科近期表态将成为首家在台积电美国厂量产芯片的非美国企业。该公司资深副总经理徐敬全表示,这一决策是“因应美国客户车用及敏感性较高的产品需要”。这表明国际客户对供应链地域分布的要求正在影响整个产业链的布局。
随着台积电日本、美国新厂及德国厂先后加入营收贡献,台积电2028年前海外产能占比有望达总产能20%。这一全球化布局为电子制造企业提供了更灵活的供应链选择,同时也要求企业具备更强大的全球协同管理能力。
面对快速变化的产业环境,电子制造企业需要从多个维度调整自身战略。
技术路线选择比以往更加关键。随着AI和HPC需求持续增长,电子制造企业需要优先布局与先进制程和先进封装相关的技术能力。台积电海外扩产计划带来的供应链机遇,尤其值得关注。
产品组合优化是另一重要方面。传统消费电子增长放缓的同时,AI硬件、XR设备和智能家居等新兴品类保持着25%以上的年增长率。电子制造企业需要重新评估各产品线的增长潜力,将资源向高增长领域倾斜。
供应链韧性建设已成为必修课。联发科赴美投片的案例表明,全球供应链正在形成新的区域化格局。电子制造企业需要建立更具弹性的供应链体系,以应对潜在的地缘政治风险和关税影响。
在客户结构多元化方面,电子制造企业可重点关注正在崛起的国内芯片企业。随着国产替代的推进,寒武纪、海光信息等国产AI芯片企业已逐步具备支撑国内大模型和AI产业迭代的能力,这为电子制造企业提供了新的市场机会。
对于电子制造企业来说短期内应该重点关注台积电美国厂2026-2027年的产能释放计划,这将是切入AI芯片供应链的关键时间窗口,而中长期则需布局先进封装技术能力和全球化供应链体系才能适应AI时代产业格局的深刻变革,电子制造业的竞争正在从成本效率导向转向技术协同和能力多元化的综合竞争。
留言板